车企跨界入局人形机器人:制造优势与场景落地的一场“降维打击”
随着广汽、小鹏等车企在广州车展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产品,并公布量产时间表,汽车产业正将其在制造、动力系统、AI领域的技术积累系统性移植至机器人赛道。这场跨界竞争不仅关乎技术突破,更是车企在智能时代争夺产业链话语权的战略举措。
一、车企的天然优势:三大能力复用
运动控制技术迁移
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、底盘动力学算法可直接用于机器人关节驱动
小鹏的“陆地巡航”模式已验证双足平衡技术,最高承重达80kg
供应链协同效应
汽车级传感器(激光雷达、IMU)、电池包可直接适配机器人
广汽机器人采用与电动车同源的碳纤维材料,成本降低30%
规模化制造经验
车企的冲压、焊接产线可改造为机器人生产线
特斯拉Optimus工厂规划年产能10万台,借鉴上海超级工厂自动化经验
二、商业化路径:从产线到家庭的三阶段演进

三、挑战与破局点
成本瓶颈:当前单台成本约50万元,需降至20万元以内才具商业化价值
技术鸿沟:双足动态平衡、复杂环境交互仍落后波士顿动力等专业公司2-3年
伦理风险:人身安全、数据隐私等法规缺失制约场景拓展
四、投资逻辑聚焦两类企业
技术整合型车企:如特斯拉(全栈自研)、比亚迪(机电一体化供应链)
跨界合作平台:蔚来与小米联合研发“车机互联机器人”,共享生态流量
车企的入局使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重要变量——制造基因与规模效应将加速技术平民化。尽管短期面临技术爬坡与场景验证压力,但汽车产业百年积累的工程化能力,有望让人形机器人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。
#特斯拉拟建新厂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##Figure 03人形机器人发布 量产在即##人形机器人入厂经济账曝光:两年回本#$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C(OTCFUND|018125)$$鹏华新能源汽车混合C(OTCFUND|016068)$
郑重声明: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。请勿相信代客理财、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,远离非法证券活动。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、公众号、微博、微信及QQ等信息,谨防上当受骗!
评论该主题
帖子不见了!怎么办?作者: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| 5秒注册 作者:,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
温馨提示: 1.根据《证券法》规定,禁止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,扰乱证券市场;2.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、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,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。《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》